联创资讯

涉水鞋是什么意思? 国产户外品牌科技解析:探路者的徒步鞋,是否值得买?

135

涉水鞋子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涉水鞋

最早注意探路者,是上个月从上海启程的中国南极科考队,我们正准备买些后面冬季出行的徒步鞋,就搜了下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官方工作鞋,清一色的探路者(查了下作为国家队装备商已经13年了)。

本想买国家队同款,询问客服被告知,那些都是定制款,并不对外发售。

表示理解。

用于专业科考或高原两极的装备受众群很小,即便南极的夏季(11月-3月),平均气温也几乎低于-30℃,体感海拔高度也比实际2500米高得多(接近3400米)。适合这种环境的装备,对绝大多数户外场景都过于冗余了。

p>涉水鞋子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涉水鞋

最早注意探路者,是上个月从上海启程的中国南极科考队,我们正准备买些后面冬季出行的徒步鞋,就搜了下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官方工作鞋,清一色的探路者(查了下作为国家队装备商已经13年了)。

本想买国家队同款,询问客服被告知,那些都是定制款,并不对外发售。

表示理解。

用于专业科考或高原两极的装备受众群很小,即便南极的夏季(11月-3月),平均气温也几乎低于-30℃,体感海拔高度也比实际2500米高得多(接近3400米)。适合这种环境的装备,对绝大多数户外场景都过于冗余了。


我们退而求其次,趁打折一口气直接购入了四双,定价上(539、699、799、1299)也正好是不同档次/定位的产品矩阵。顺带看看探路者这个国产品牌,定位秋冬季的各价位徒步鞋功力如何。

(吃不准鞋码,其中两双实体店购入,两双网上折扣买到。四双差不多一共2500元,还是非常有性价比的。)

探路者的鞋款当下分为两个系列,HIKING(徒步系列)TRAVELAX(旅行系列)

顾名思义,HIKING定位专业装备,主要产品针对高海拔登山、极地探险等偏严肃户外的场景;TRAVELAX系列相对门槛要低些,非重度的户外用途更合适。


看了下探路者在售的产品,HIKING和TRAVELAX有各种价格,以使用场景、而不是价位区分专业度更适合。

就这四双鞋三大件(鞋面、中底和外底),依次展开。


鞋面的支撑与保护


四双鞋俩高帮俩低帮,都定位户外徒步使用。几点特征很明显——

四双鞋鞋头都做了硬实的防撞设计,除了防踢护趾外,鞋头可以对中前掌鞋面的包裹起到额外加力。这种支撑在下坡时尤为关键。


因为最适合场景为户外徒步,鞋头也有一定的上扬角度来适应行走时的脚步动作(相应的,高山靴通常鞋底弧度会更平):


后跟处的支撑设计。其中两双后跟用了探路者自家的T-PACK技术,另两双后跟也做了加固,锁定跟骨。常行走不平整路面(尤其是丛林穿越一路的竹鞭/树根,碎石路面),后跟支撑能降低很多崴脚的可能性。


因为属于秋冬季节的产品,四双鞋鞋面都用了相对厚实的牛皮/牛皮拼接超纤,更适合偏低气温室外(黑色低帮这双加绒内里,就是纯粹的冬季/雪地用靴了)。

鞋面本身的耐水解PU材质兼顾了防泼水的效果(具体鞋面的防水性能后面会单拎出来讲)。

从按压及上脚数日行走看,这四双鞋的鞋面可曲折性都属于中等,在保护和长时间徒步舒适性上算定位比较均衡的那档。


鞋带上的一些小细节


两双低帮鞋款(右边两双)的鞋带都可以算作为快速系带的一类,直接拉系紧鞋带即可,穿脱也更为方便。

对比更偏传统登山靴的鞋带,则需要花更长时间去调节,脱起来费时一些。


尤其留意下图左侧这双的鞋带,其鞋带孔数量更多、且延至鞋头脚趾部位。这种设计通常在重装徒步鞋/高山靴/攀岩鞋等上尤为常见——

更多的的鞋带孔及更长的可调节区域,意味着鞋子前掌的松紧宽窄度可调节性更高,前面提到的几类户外鞋,也都是对前掌的包裹及舒适度要求很高的专业用鞋;

另外一点,登山及长时间徒步,脚部尤容易充血发涨(这也是户外鞋常需考虑买大半码的原因),更多鞋带孔就能更方便的去穿脱。

户外鞋的鞋面偏重支撑性和保护性,在开始之前我们也尤为建议,花点时间调整鞋带,以获得最舒适的脚感。


几双鞋鞋带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穿着中发现,全黑低帮的鞋带,摸起来表面颗粒起伏,和如今部分跑鞋上常见的防散鞋带很类似。

称得上加分项(这双全黑低帮确实也是我们认为综合性能与性价比最高的一双)。


两款高帮鞋鞋帮位置都有两个绕绳式鞋带扣——区别于穿孔式,绕绳式能在包裹紧缚同时,不至于过于压迫脚背/脚踝,会更借助聚拢鞋面、而非鞋带直接束缚于脚背。同时显然也更容易穿脱。

绕绳式鞋带扣的成本很高,判断户外鞋款做工时,摸一摸鞋带扣(比如是否有毛刺、表面的质感),也是评估品质的一个细节。


这双最贵的探路者,还发现鞋帮侧面的TOREAD处又做了额外的加强。配合后跟的硬质支撑防止崴脚——刻意用后跟外侧在斜坡滑步时,就能感受到这种支撑。


鞋面的防水面料,GORE-TEX和自家的TiEF科技

鞋面的防水及透气多说一些。

最近数十年,鉴定户外品牌是否专业都绕不开两个标识,“面料是否带‘狗’”和“有没有用V底”。前者指的是使用在面料上的GTX防水透气薄膜,后者指意大利的vibram橡胶外底。

——所有防水且透气的本质,就是在面料上增加一层薄膜。这种薄膜表面布满比液态水滴结构小数万倍的细孔,但又比水蒸气分子大数百倍。这样在防止雨水渗入的同时,身体产生的湿气可以排出,不会有雨衣那种焐热闷气感。


GORE-TEX用在服装上的面料五花八门,用到鞋类上分类简单些,如今三大类,GORE-TEX ExtendedComfort、Performance Comfort和Insulated Comfort。除了基础的防水和透气,三类区别在于,

Extended透气性最好,更适合相对温暖环境里(如春夏),进行强度比较高、出汗量更大的运动,比如越野跑等;Performance最常出现在各种轻重型徒步鞋靴上,能适合各种复杂的户外环境;Insulated针对雨、雪及寒冷天气,防水透气同时也附带保暖功能,所以经常出现在高山高寒地带登山靴、工作靴上。


探路者用的就是GORE-TEX Performance Comfort。从鞋内侧的布料上也能看到GORE-TEX的标志。


整双鞋的内里容易进水部位都被GORE-TEX面料包裹,形成一个类似袜套结构的封闭环境,溯水时液体就被这层袜套阻挡,无法进入鞋靴内部,而行走中双脚产生的湿气则可以正常排出鞋面。

迄今防水又透气的面料层出不穷,GORE-TEX依然是其中佼佼者,所有品牌带「狗」的通常价格不菲,也都是每家高端产品上的常客(GTX提供的并非只是薄膜,也相当于一整套解决方案和认证系统)。

不过有研发能力的户外品牌,除了和GORE-TEX保持合作外,也一直都在加紧自己类似技术的研发——毕竟完全依赖GORE-TEX、莱卡、东丽、英威达、vibram等供应商,难免会受制于人。因此当下类似于GORE-TEX的,还有eVent面料(和GTX一样都是ePTFE薄膜技术,不过实现了直接透气而非气压差透气)、H2No面料(Patagonia研发)、HyVent/ DryVent(TNF研发)、EPIC涂层(大螺母研发)、Neo shell(PolarTec研发的软壳面料)……等等。包括探路者研发的TiEF(Toread Innov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面料。


这双黑色的鞋面就用了TiEF PRO面料,官方标注的防水性能为10000mm,即相当于可以抵御10米水柱的压力而不渗水。


如上图所示,探路者TiEF面料细分多达十种,TiEF PRO应该是最耐操的一种,官方也用了最耐洗、耐老化等介绍字眼——要知道GORE-TEX之类的面料,其中一个不太完美的点就是普遍比较娇贵,长期使用或剐蹭后,防水性能就容易老化失效(所以冲锋衣类普遍不太建议暴力冲刷,也最好不要扔洗衣机里)。

我们打算这双黑色服役个数百公里后,彻底洗刷下内里,看看其防水性是否有影响(以后补上结论)。


另外,防水和防泼水,在户外鞋完全是两个概念——防水鞋本质上打造了一个防水系统,整只鞋的鞋底/鞋身和鞋面都属于这一防护中。理论上,只要水不从脚踝处灌入鞋内,下雨天一般水坑都可以直接涉过。

所以真正的防水鞋,鞋面的鞋舌通常与鞋身也都是一体式设计。


这两双防水鞋,高帮款的GORE-TEX和TiEF PRO都采用了全袜套结构、全包围防水

具体防水性能,待更长时间的涉水后补上结果。


还有一点,这种名为耐水解PU材质的鞋面在水中浸泡捞出后,水分会很快褪去,应该没什么吸水性。会比较适合雨季穿着。


外底材质及鞋底纹路设计


户外鞋的鞋底很有意思。

很多人印象中觉得户外鞋的鞋底一定又耐磨又防滑,各种路面都能应付,其实也未必……不少户外鞋野路抓力强劲纹丝不动、回到城市去趟卫生间却能溜冰打滑摔个大马趴——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户外鞋外底都会根据特定的场景,使用不同材质+纹路设计。

相对而言,徒步鞋的外底算是适应性最广的一类了。


探路者有不少使用vibram底的鞋款,这四双用的全是自家的SAFree(绿标)。与vibram一样,SAFree同样有一整套的外底材质/技术细分。


只说这四双,分别是SAFree Rock 和AIR两种。

官方数据,SAFree Rock橡胶相比传统橡胶耐磨提升30%, 主打性能为耐磨。AIR主打性能自然就是轻量,比Rock轻25%。


户外鞋的外底橡胶使用体积和分量巨大,所以这四双鞋,各高帮低帮各用rock和air,拿手上重量差别很明显。


密度及硬度上,用力刻压,Rock的橡胶质感更硬,AIR则明显软很多,也有更强烈的形变。SAFree rock air触地受力后的这种形变,其实相当于外底也承担、增加了更多缓震的效果

脚感会更柔一些。实际穿着中也能感觉出来。


探路者的科技在宣传中大量用到仿生的概念,比如外底细纹模拟岩石肌理(提升摩擦力),比如外底的模块也有参考雪豹等野生动物(抓地力)。这四双鞋正好代表了两种应用理念——


外底更为平整、触地面积更大的,适合平坦的路况,对较为湿滑的表面也能有很好的抓地性(也接近多数路跑鞋的纹路):


下面两双外底有较为明显区块划分。可以看出鞋头/后跟/前掌两边外侧/前后掌中间部位四个部位,落地施力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是为更复杂、需要做出即时细微脚部动作的路面设计的(更接近越野鞋的纹路):


以登山为例。会经常先用到脚趾/后跟部位触地,并承担极重要的抓地,这种较深的凹槽纹底(X小纸条)就会比平整纹路适合得多。也能提供更多的反馈,放心将上下坡时身体的重量交给脚趾下方区域,不用担心滑倒。

前后掌中间部位类似大块碎钉的形状,在草地/沙土/泥地路面会有更好的稳定性。外侧的模块更平坦(触地更大),也能为站立防侧滑提供稳定(O小纸条):


留意下图脚趾下方的一个细节。左边高帮的外底橡胶更厚,有锯齿状纹路,右边低帮橡胶更薄,纹路平整——

高帮鞋款更针对高海拔或重装徒步,因而更厚的橡胶除了耐磨度,也有降低起伏硬石路面穿刺感的效果。但更厚的外底难免丧失灵活性,脚趾部位的锯齿除了增加抓地力外,最主要就是提升可曲折度。

相应的,更薄的低帮款会有更强的路面感,也更合适平坦路面/泥土路的徒步。


所以,在选择户外鞋时,鞋底的橡胶耐磨性是一方面,根据自己最常出现的路面场景选择材质(比如湿地?冰雪路面?山路?)是另一方面,最后从外底的纹路上,也能看出这双鞋的设计初衷,究竟是更偏向日常徒步还是复杂山野。

——反过来,也可以从外底判断这双户外鞋/这个户外品牌是否靠谱。


两种中底提供的不同脚感


衡量多数运动鞋款的性能,中底堪称整双鞋的发动机,是最为重要的性能,但对以徒步为主的户外鞋,鞋身面料和外底往往是更加关键的环节。

探路者近年最常见的两种中底缓震材质都基于EVA发泡,FLIGHT中底(左)和TOLITE中底(右)。


FLIGHT中底更强调回弹性能,两双用了FLIGHT中底的户外鞋,后跟还有额外的拱形支撑,相当于在材料缓震之外,又多了一层结构缓震

在实际穿着中,FLIGHT中底+拱形支撑,后跟部位的脚感与慢跑鞋已经相当接近,也最为适合长距离徒步

这样的***层中底,密度上也有所不同(盲猜上层的密度更高,支撑稳定性更好,下次则更柔软,提供更多缓震)。


另一个TOLITE中底强调轻量,可以理解为接近传统户外鞋的脚感,但重量上降低了很多。


鞋垫的表现

户外鞋中底对稳定性要求很高,复杂路面过于明显的路面回馈其实对足部肌群会是很大的考验,因而户外鞋普遍中底的顺应性(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较低,第一层缓震就越发依赖鞋垫的表现。


这几双探路者,鞋垫用的都是自家的T-foam——乍看与ortholite鞋垫非常类似,脚感也接近。应该是采用了相似的开孔发泡工艺

这样既能提供缓震性,(相比橡胶/eva/硅胶材质)也有更出色的透气性。


四双中有个异类,也正好是我们觉得值得***的设计——

加绒的鞋垫显然有更高的保暖性(整双鞋内里都加绒,很明显的冬季用鞋),但加绒后脚部更容易出汗,对排汗性要求也更高/更容易捂脚,因此蓝色鞋垫细看,其开孔发泡的网眼更大、鞋垫的密度更低(透气性吸汗性更好)。

所以比紫色的要更软一些,这就减弱了一些弹性/缓震性。因而它的后跟部位增加了一片缓震,算是脚感的补充。

另外,登山靴的鞋垫往往在中后跟部位有额外加固(有点像矫正鞋垫),来提高稳定性及对足底的支撑,这四双鞋都是接近运动鞋的鞋垫,也说明它们徒步为主、兼顾户外登山,但与真正登山靴还是有区别。

这同样也算选鞋时值得关注的细节。


四双鞋的使用定位


从鞋面到鞋底,从内到外,四双鞋最主要的科技和设计就是这些。具体户外表现,交给日后户外蹂躏后再总结。

目前一段时间的穿着+科技分析下来,给这四双鞋再做个稍具体的使用建议——

这四双鞋都完全可以用于初/中级难度的户外徒步,虽然未必是最硬核的户外专业向鞋靴,用于日常的登山,包括像雨崩徒步、入门级的哈巴雪山(高帮)等,足以胜任。

探路者并没有给这四双鞋命名,从左至右吧:


更适合平坦路面的长时/长距徒步。非高海拔问题都不大,有完整的防水系统。也可以用来作为日常用鞋;

全绒内里注定适合寒冬穿着,我们也是因为有北边的行程才购入;

相对全能且严肃的高帮徒步靴,计划在较为艰苦的重装徒步中使用;

这双带有GORE-TEX的高帮靴其实在颜值上很时尚,也有很强的户外感。除了专业的户外使用外,我们倒是觉得它更适合中长期的户外工作+旅游使用。


关于户外鞋的设计及各种面料、鞋底的科技,洋洋洒洒能说的太多,这里不多赘述了。

最后说点别的。


上面提到那么多GORE-TEX和vibram,主观讲它们能有如今的江湖地位,比性能更恐怖的,是整个户外圈的极致认可。毕竟改变用户的认知一直是最为困难的事, “没狗没V不上山”的印象也是依靠长久的产品力才形成。后面的任何品牌想拿出能与之媲美的技术,可能需要有更加倍的实验数据说/口碑效应,才能有所建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修建罗马更难的,则可能是再造另一座“罗马”。背后的意思,想必所有品牌都懂,也几乎是所有领域国货们的最大难关。


今年BCI新疆棉事件后劲之强大,对消费选择的改变,有着很强烈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势。各种轰轰烈烈的国货大发现,会放大很多国货值得剁手的闪光点,也很容易拔高期望后反噬品牌。缺产品力的加大研发,低调的好产品们想办法营销,都应该快马加鞭。


下单等收货的两天,我们查了下这个有点低调的品牌,创业十年就上市,多少算得上国产户外里的老大哥,外加几十年来国家队层面的南北极极地科考、珠峰攀登/2020年珠穆拉玛峰的测量高度、军方选购甚至航天员的部分空间仓装备都由探路者提供——当然上面这几点,作为品牌方因某些敏感因素,可能或多或少无法去直接宣传,其实可以去更尝试更多方式的表达。

比如在产品上更直接的展现那些科技、比如更详细的吊牌信息(就像那种一串的宣传册一样)、比如为主推的鞋款命名等等。


毕竟在实际的入手价位里,户外老鸟们言必称lowa、salomon、La Sportiva、scarpa…们,显然买不到接近性能的鞋款——而性价比,也绝不会、也不该是国货们的唯一标签。

标签: 涉水 徒步 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