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包起来是什么民族
最佳回答:撒拉族、回族
包头的是哪个民族
撒拉族、回族是要包头发,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主要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民族形成的传奇故事
据学者考证研究,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大蒙古及元朝时期,随蒙古西域签军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经长途跋涉迁徙,定居循化地区。初来时人口较少,经过不断吸收藏、回、蒙古、汉等民族成分,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于清代以后渐次移居到甘肃和新疆。
一峰白驼、一部经卷、一眼清泉、一座大寺,构成了撒拉族民族形成故事的核心。
《骆驼泉》是一部民间流传的故事集,讲述撒拉族先民迁徙的历史。传说在13世纪,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为躲避迫害,率同族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上故乡的水、土和《古兰经》,离开了故乡中亚撒马尔罕向东进发,一路跋涉来到青海循化街子一带。见该处地势平坦,清流纵贯,有茂密的森林和茂盛的草场,又在此处发现了一眼清泉,而走失的骆驼卧在泉水中已化为白石,便决定居住于此,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珍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内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手抄本《古兰经》,是撒拉族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像这样年代久远的《古兰经》手抄本在全世界仅存三部,相传为撒拉族先民东迁时从中亚带入中国。
街子,当地人称“gai zi”,即今天的街子镇,在撒拉族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民族的“根子”,是撒拉族的发祥地。街子清真大寺是撒拉族的祖寺,也是青海省第二大清真寺。
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极少有纳妾现象,妻亡续娶,夫死再嫁,男可娶汉女,其妻应遵守教规,回民女子不许嫁与外族。聘金为100银元,若由男方置办嫁妆,只送女方酒席二桌。结婚时请女方父亲到男家共主婚礼。举行婚礼时,庭中设一方桌,放油香和五子(花生、瓜子、枣子、桂圆、莲子),请阿訇证婚,阿訇当众询问新婚夫妇及双方家长,是否自愿结合,回答自愿后即奉诵“以扎布”。然后阿訇抓“五子”撒在新婚夫妇身上,同时也撒在来宾身上,观礼的儿童竞捡撒出的果品。妇方陪嫁品,除被帐首饰外,另加锡汤壶一把、红漆有盖的小木桶一个,此桶备作斋月送点心去清真寺之用。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