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有关唯美句子,喜欢美妆的句子
本文来源于:灼见
p>美妆有关唯美句子,喜欢美妆的句子
本文来源于:灼见
都说《延禧攻略》在历史常识、道具、化妆甚至配色方面,都是我国宫斗剧的一大飞跃,但其实也有不少网友吐槽,问剧中人的咬唇妆是什么鬼。
前两天重读了一套词集——《花间集》,发现古代美女的妆谱都留在了这部词集里!
择日不如撞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下真实的古代化妆常识吧。
说起《花间集》很多喜欢古诗词的朋友都不陌生,《甄嬛传》的主题曲用的就是《花间集》首篇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上阙第一句描写女子头上斑斓的首饰,第二句是对发型和脸庞的刻画,第三句是描眉,第四句弄妆。下阙是女子揽镜自顾及对服装服饰的刻画。
作为“花间词”的代表作,这首香闺词却对中国后世词作影响深远,它使得中国词开始兼具文学及美学的价值。
重点是,我们也可从中一窥中国古代女子到底是怎样化妆的。
《女史箴图》 顾恺之
今天优雅精致的女孩子们日常化妆可能要超过一个小时,但在古代,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女子们全天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要用在化妆上了。
从底妆,唇妆,眉毛,腮红乃至发型,她们每一样都精益求精。
一、面妆
面妆,其实就是今天的粉底,遮瑕、修容等。
不过,在古代,女子面妆还要更细致些,除敷粉外,还有额妆、颊妆,甚至还有颊侧妆。
《花间集》中,就有这些面妆的描写: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女冠子》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玉楼春》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
能看出,面妆最典型的有红粉面,桃花面和雪面。
面妆的步骤又分为敷粉、施朱两大步。面妆先要敷粉,过去的粉底大概两种,粉、白。
如“红粉面”“桃花面”都是粉红系,“雪面”则是粉白系。粉底注重白里透红,以白为美(古时作为脱离体力劳动的标志),腮红也是必须的,脸颊施朱(多用胭脂)使面色红润,今天我们也会用腮红提气色。
词里描写出的是无比优雅精致的妆容,但现实总是哪里看起来怪怪的?……
雪面会让我们想起日本的艺伎,一些日本战国时代的***剧里,贵族妇人多是雪面的妆容,有人说这才是真实的大唐遗韵。
但从《花间集》词句的描写中,我们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日本人当年舶来大唐化妆术的时候,因种种原因,变成了粗糙的山寨化妆术,于是……
日本艺妓妆
绝不相信“愁倚锦屏低雪面”形容的是这种意境
至于施朱,一不小心也会变成这样:
其实在一些古典绘画里,可以窥见唐代美女的面妆样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讲究和复杂,额头、鼻子、双颊、下颚都是分开使用粉底。
唐 佚名 《宫乐图》
二、额妆
额妆在今天虽然已经不太用了,但仍有遗风,例如额头上的红点点是多少人不愿面对的往事。
古代的额妆远比这个夸张。
《花间集》里就有数处关于额妆的描写:
《南歌子》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
《南歌子》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酒泉子》
“凤钗低袅翠鬟上,落梅妆。”
这里的“落梅妆”,是指梅花妆。
这是史上记载的最早的额妆,据说南朝的寿阳公主午休时,一朵梅花落在了公主额上,宫女们觉得很美,争相模仿,都剪梅花贴额上,额妆就此诞生,那时候叫“花钿”。
***剧中典型的梅花妆
梅花妆流行了几百年,发展到后来,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梅花了,各种造型被发明出来,似乎连风景画都画上了……
古代部分额妆图案
据《花间集》里的描述。五代似乎流行一种黄色调为主的图案装饰,称为额黄。
唐 佚名 《仕女图》
三、颊妆
颊妆有斜红(颊侧妆),有面靥。
靥是酒窝,有酒窝当然美,没酒窝就化妆补出来,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各种靥妆……
《菩萨蛮》
“绣衫遮笑靥,***草粘飞蝶。”
《归国遥》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山花子》
“星靥笑偎霞脸畔,蹙金开襜衬银泥。”
《虞美人》
“迟迟少转腰身袅,翠靥眉心小。”
《浣溪沙》
“腻粉半粘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
金黄色的是金靥,翠色的是翠靥,靥妆的形状也不限于圆点,有各种形状,形如钱币称为钱点,形如杏子,称为杏靥,各种花卉称为花靥,如星星,称为星靥……
陶俑中可以明显看到的靥妆
四、眉妆
在女子妆容上,对眉毛化妆的历史可能是最悠久的,同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也最多,这可能源于眉离眼最近。
早在诗经时代就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诗句。
到了《红楼梦》里,黛玉之“黛”就是一种画眉的天然石头。
而黛玉的“罥***眉”也引起过读者们的无线遐想。
但上图中这“眉”更像“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蛾眉,而不是罥***眉,这种造型实在无法展现如轻***般的那种形态。
蛾眉开始是形容眉如蚕蛾触角,细而长。
后来演变成了蛾眉妆,开始仅仅是描眉,后来修剪,再后来,古代的美女们彻底放飞自我,把眉毛剃掉,重新画上,而画的形状也不仅仅局限于蚕蛾触须的形状。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引领时尚的人,美,是没有极限的。
比如到了盛唐,蛾眉变成了这样: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图
《花间集》里有多达87处关于眉的刻画: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如柳。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
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除了蛾眉,因为形状而命名的眉毛还有鸳鸯眉、小山眉、月眉、分梢眉……
此外,对形状和颜色的分类也有很多种,除黑色外,有青***色、浅灰色、翠色、绿色……(长知识了啊有没有!)
按现代学者考证出来的眉妆款式,平均30年就会诞生一种新的流行款。
《花间集》里还有一句: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
这让人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给赵敏画眉的桥段。
而这桩浪漫事,最初确是汉代张敞与妻子的故事。后来男子为女子画眉,也成为恩爱的象征。
五、唇妆
中国古词里有个名气很大的词牌叫《点绛唇》,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游、姜夔乃至纳兰容若都填过。
点绛唇的意思就是涂红唇。
唐 佚名 《仕女图》
《花间集》里对唇的描写也很动人:
《江城子》
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山花子》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女冠子》
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
在古代,口红有两种主要原料,一是胭脂,一是朱砂。
胭脂也可当腮红用。
我们经常看到***剧里美女们拿张红纸用嘴抿一下,非常优雅地就涂了口红,其实在过去这是一种“贫民窟女孩”的做法。
至少在唐代,无论是口红的配制还是用法,那种讲究的程度都令今天的我们瞠目结舌,完全可以秒杀今天的圣罗兰、迪奥、阿玛尼等大牌。
唐代的口红、胭脂,常用蜂蜡为脂,红色的颜料来源于一种叫紫草的植物,加上其他有机配料反复研制,形成各种程度的“红”。
古时候的口红讲究的是色泽和香味,所谓“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因是唇上所用,绝对无害,可能还有点甜。
所以《红楼梦》里宝玉把胭脂膏子当辣条吃也就可以理解了。
用法上,古代的美女们涂唇不太在意唇膏颜色多寡的选择,而在于造型,也就是说口红的意义是为了改变唇的造型,所谓樱桃小口,口以小为美。
还有人研究了不同时代的唇妆特征:
按照这个考证研究,想必《延禧攻略》里魏璎珞的唇应该是这样的——
六、发型
现代女性对头发的捯饬跟中国古代女子比起来也显得过于粗糙,虽然她们不能烫发和染发,但盘发的技巧和款式却让现代人叹为观止。
《花间集》关于发式的记载不少:
鬓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古人把头发盘起来通称“髻”,要让发髻有造型,就需要东西固定,这就是诞生了最早的首饰——发簪,两股或两股以上发簪合成的叫钗,不同形状的钗可以绾成不同形状的发髻。
古代常见的几种发型
钗的制作材料包括:金、银、铜、玉、石、蚌、珍珠、木、象牙、牛角、玳瑁……样式从花鸟虫鱼到飞禽走兽更是无所不包。
在过去一件普通首饰价值等同于一个普通人家的全年开销是很正常的。
古代女子被称为“裙钗”,也可见钗的重要性。
钗与其它首饰不同在于,造型上的巧夺天工要基于盘发款式的需求,注重美与功能的结合。这就使它比其它首饰更加的讲究和精致。
所以古代的定情物不是戒指,而是簪子。
在古代,一个女子的社会地位,看头,就知道了。
本文来源于:灼见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