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苹果原相机怎么拍,苹果抖音怎么拍摄
通过几堂课,真的可以让一个摄影小白拍出大师的味道?
至少在创想营里,这成为了可能。
最近,苹果办了场为时三个月的「Today at Apple 创想营」,给北京「打工人」们提供摄影/视频、音乐创作和 app 设计相关的课程,找来专业导师教大家用苹果产品进行创作。
但与你想象的互联网民工和自嘲的「打工人」不同,学员是真正的打工人,来自各行各业。
我和在旅游公司工作的胡燕超以及自由职业者戚植春聊了聊,想知道一个短期的课程能带来什么改变。
拿起手机拍照前,你擦镜头了吗?p>抖音苹果原相机怎么拍,苹果抖音怎么拍摄
通过几堂课,真的可以让一个摄影小白拍出大师的味道?
至少在创想营里,这成为了可能。
最近,苹果办了场为时三个月的「Today at Apple 创想营」,给北京「打工人」们提供摄影/视频、音乐创作和 app 设计相关的课程,找来专业导师教大家用苹果产品进行创作。
但与你想象的互联网民工和自嘲的「打工人」不同,学员是真正的打工人,来自各行各业。
我和在旅游公司工作的胡燕超以及自由职业者戚植春聊了聊,想知道一个短期的课程能带来什么改变。
拿起手机拍照前,你擦镜头了吗?来,先停止阅读,翻过手机看看你的摄像头脏不脏。图片来自 Macworld
刚开始和胡燕超聊天的时候,我特别入迷,因为她给我分享自己学到的拍照小「禁忌」,我全都踩中了。
第一个就是拿起手机拍照前,先擦镜头。
在胡燕超看来,擦了镜头虽然也不意味着拍出来的照片就一定出彩,但它代表了非常根本性的基础,也是摄影做减法前需要大量积累的细节。
在毕业活动上分享的胡燕超
有趣的是,摄影班的主导师 Eric Zhang 告诉我,他做摄影分享的时候几乎每次都会提到这个点。然而,台下的听众常听了就会笑起来,觉得老师上课开场要讲个笑话暖场。
但创想营的同学们却会很认真地问,「为什么擦镜头那么重要?」
手机镜头那么小,还没你的手指大,如果上面沾了指纹,整个画面就会不清晰。
然后,真的会有人(学员)拿手摸完镜头再去拍照,(告诉我说)「哦,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我晚上回家的时候,手机不清了」。他真的会去验证。
Eric Zhang 还说,很多人在网上说 iPhone 拍照有眩光或鬼影,但有时候,其实只是镜头脏了。
上课中的 Eric Zhang。平常去讲课分享面对的大多都是摄影和创作的从业者,这次则是面对着普通用户。
胡燕超向我分享的另一个技巧点,也正好是关于 Eric Zhang 口中「微博上有很多人问的」—— 为什么我用 iPhone 拍的照片没有摄影师的「高清」?
最开始 Eric Zhang 没能理解这「高清」是什么情况,毕竟大家的手机都是一样的。后来,他发现很多人在放大拍照时,都用两指直接滑拉屏幕来调整,更好的方式,应该是用 iPhone 相机应用中的按钮来进行精确的缩放。
同样的,当 Eric Zhang 在其它摄影分享上讲这个点的时候,台下相对专业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开玩笑,而创想营的同学则会更认真去对待。
看到屏幕上的「1x」了吗?当时我以为我的照片得救了,打开相机才发现 iPhone SE 2 并没有这个功能。
在这次课程后,胡燕超平常拍照时,会比从前更主动去思考构图,心中也会有意识地去保持照片「横平竖直」,这些直观的技巧很高效地帮助她提升拍照效果。
Eric Zhang 在聊天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夸起创想营的同学们,觉得大家的成长特别快。
第一次交的作业,可能是意料之内的「普通」;第二次交的作业,立马就「换了一群人似的」。同学们提的问题,也从开始的技巧类,逐渐转向构思方面,大家会更主动地考虑拍摄的主题,甚至会构思成系列的拍摄。
看来,技巧没有成为「千照一律」的枷锁,反倒是成为了创造的跳板。
胡燕超在毕业礼上分享了自己拍的一个黑白系列的作品。她最近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摄影风格
在旧景中寻找新鲜,拍照其实没有那么功利和不少「打工人」一样,生于浙江的胡燕超是因为喜欢北京,才会到北京工作。
同时,她也坦言,自己未来可能会离开北京。
现在拍下的照片,也会成为未来回忆的索引。
她的其中一张作品,记录了一个傍晚的瞬间。
那天天气很好,她在家附近跑步,跑到什刹海时,游客早已散去,平静的水面上,载着两人的船快速前行。
当时他们乘风破浪地向我开来,感觉特别好。
生活可能非常平淡,但也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感觉。
拍照时,她会从生活琐事中抽离开来,去观察别人的生活。也是在拍照中,她能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不同的角度,「这让我感觉自己就像在旅行中一样」。
他说,创新的最大挑战不是探索陌生的世界,而是把已经熟悉得不行的元素未知化。
这话,是 Eric Zhang 多年前偶遇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时,对方和他说的。
这对于近两年因疫情而无法远行的他来说,颇有启发。
现在,他在去到熟悉的城市时,都会强迫自己去个城市里自己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是换种方式出行,把坐车换成步行,反正得找个不一样的角度。
如果说对象是自己眼前世界的摄影是一种外扩的探索,那么,把镜头指向我们自己的短视频,引向的可能更是一种对自身的思考。
是的,熟悉到不行的你自己,在镜头前也许会冒出新的一面。
戚植春特别喜欢现在在镜头中快乐放飞的自己。
在毕业活动上分享的戚植春(右)
到创想营前,她也曾苦苦构思脚本,细细规划镜头安排,精心地在出镜前化妆,反正按她说的,就是「特别麻烦」。
在一次课上听视频博主猪侨分享后,她恍然大悟,原来,Vlog 其实只是需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因为最近忙搬家,她决定拍个视频分享自己改造的感受。
在一本正经地给视频配音并发现效果不好后,她开了个动感的音乐让自己律动起来,试着把自己想说的内容放松地演练一遍。
没想到一回看,感觉还不错!
于是,她决定就用这「彩排」内容了,最后发布了发现观看量也不错。
从此,她就走上了放飞自我的大道 —— 不仅拍的过程快乐,真情实感拍起来也更顺利,后期加工也很简单,省心省时。
而且,她觉得无论这些视频的流量情况如何,这些内容「还是自己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有纪念和回忆价值的」。
戚植春的抖音号。她对我说,自己也是挺热爱生活的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她告诉我自己的评价体系变了。
刚开始还会有包袱,但后面放开自我后无所谓了——「你看我多有意思!」
我的评价体系变了。「这个人有意思」是对我最高的评价,而不是这个人有多好看,他过得有多精致。
照片和视频能成为回忆的载体,但拍摄的过程,也许才是能带来最重要改变的瞬间。
科技公司门店,就是新的「书店」?这次创想营的线下课,都在北京三里屯的 Apple Store 举行
和三位聊天的过程中,我除了沾了点对生活的热爱外,也开始去思考一个问题 —— 我们需要认真地去学习怎样用手机或者是其它常用电子产品么?
正如胡燕超说的,自己摸索效率很低,但有老师上课一下就能获得些基本知识。
但又该去哪里学习?
也许,科技公司门店,能成为一种新的「书店」。
它是商业的,但也是公共的。
所有人都能在那里接触和体验甚至买走最新的电子产品;而像 Today at Apple 这种课程也直接地提供了知识。
创想营的部分线下课程,其实也对其他公众开放报名
但我个人觉得比较可惜的是,虽然人人真的只要报上名就能上 Today at Apple 的课程,但报名这个动作还是有点门槛的,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如果以后苹果能在 Apple Store 里专门设置一个「学习区」,在设备上分享它们原本就很丰富的教学资源(最好还支持 AirDrop 功能,让我能把「书」带回家),也把 Today at Apple 的介绍和报名入口「线下公开化」,那那些随机走进「苹果书店」的朋友们也可以接触到学习的机会了。
正如 Eric Zhang 所言,艺术最公平的一点在于,你是不是科班出身,和你能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没有必然联系。
他作为导师,想做的是为同学们提供具体方法和理论,而至于实践的方向,永远因人而异,充满个性。
每一个人,都能在创作中思考和成长,而成果也会成为回忆的载体。
人人都是创作者,这不应仅被看作一个商业上的概念,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
胡燕超告诉我,截至采访前,她最近拍下的一张照片是当天上班路上看到的一棵银杏树:
现在大部分银杏都绿色,可能只有边边一点泛黄,但今天刚好看到一株,整棵树有一半的叶子都金黄了。
我就觉得,秋天来得太猛太快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