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抖音短视频,51抖音抖一抖
p>51抖音短视频,51抖音抖一抖
作者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如果这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生活节奏飞快,处处充满变化的今天,我们很难想到问题的答案。
在浙江东阳,51岁的非遗传承者何红兵用30年时间给出了他的回答。
何红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阳竹编的传承人,他与父亲何福礼用一生的时光做着同一件事:
传承东阳竹编。
一条抖音短视频里,何红兵讲述了自己如何与东阳竹编结缘,又如何传承竹编文化,镜头里的何红兵低着头,专注地看着眼前的作品,他强调:
“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我要坚持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
这两年,通过抖音电商,何红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也让更多喜欢竹编文化的粉丝拥有了竹编作品,他离实现自己的愿望更近了。
与竹编结缘
浙江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以“百工之乡”闻名,民间工艺发达,手工业尤为兴盛。
竹编和木雕被并称为东阳传统工艺的两朵奇葩,东阳盛产竹子,竹编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竹编曾作为贡品被送入皇宫。
东阳是何红兵出生成长的地方。东阳市树德南路48号,何红兵与父亲何福礼的个人工作室坐落于此。
何红兵的一天,从竹编开始,以竹编结束。
早上八点,他起床洗漱,准时抵达工作室,确认工作的整体流程后,开始构思新作品的设计。中午十一点半,他与父亲一起吃饭,饭桌上,父子两人谈论最多的是工作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到了下午,何红兵会回到工作室,静下心来继续做竹编,直到夕阳落下。
这样枯燥又充实的生活,何红兵坚持了30多年。
坚持做一件事超过30年,不那么容易,何红兵与竹编的缘分,从童年就已经结下了。
何红兵的继祖父是竹编从业者,父亲何福礼是东阳竹编国家级传承人,何红兵是东阳竹编的第三代传人。
小时候,他的父母会教他一些简单的竹编技法,何红兵从小就对竹编感兴趣,1988年,他正式学习这门工艺。
竹编作为一门传统工艺,陪伴着何红兵从童年到长大成人,从国营单位到成立个人工作室。这么多年,何红兵遗憾的是,很多人误解了竹编。
人们以为竹编只能用来编竹篮、簸箕,其实竹编的发展早已过了基础阶段,成了工艺品甚至是艺术品。
与普通竹编相比,何红兵传承的东阳竹编以“立体“为特色,用途繁多,包括艺术摆件、生活用品和家具。
每当何红兵将竹编作品上传到抖音,总有人被其精妙技艺所折服。
“太漂亮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出的。”
何红兵设计竹编时,不单会使用竹编技法,还会结合竹编与木雕的技艺。
在他看来,木雕是做减法,将一块木板不断削减才得以成型;竹编是做加法,先要有构思,然后做胚,再逐渐向上编织,直到越来越立体。
何红兵不是第一个尝试竹木结合的手艺人,但经过了他的那双手,竹木的结合格外和谐,他拿得意之作《室有清芬》举例,作品整体的造型是一个花篮,花篮底部用竹编编织而成,上面的花卉用的却是木雕手法,后来这件作品得了赛事金奖,不少人想出高价购买,他却始终舍不得卖掉。
技艺精妙,经验丰富,还擅长设计,何红兵很快名声大噪。
2005年,何红兵与父亲何福礼一起去为故宫修缮文物。
三个月里,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一开始,何红兵心里有点没底,修缮文物的责任太大了,自己也缺乏文物修缮的经验。
何红兵
修缮工作结束后,故宫博物院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专家对成果很认可,何红兵这才松了口气。
此后,何红兵与父亲一共去故宫修缮文物八次,他们修复了倦勤斋、符望阁,还有宁寿宫花园里的宝座、折扇、屏风等文物。
何父常说,自己学了一辈子手艺,最骄傲的是参与了故宫的文物修复,也算是报效国家了。何红兵称,他有相似的感受。
传承之路
何福礼何红兵父子达到了东阳竹编技艺的顶尖水平,对于这对父子来说,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却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何福礼一生非常勤勉,被文化水平所限制,老一辈人的设计才能有些欠缺。到了何红兵这一代,通过多年学习,他弥补了这个缺憾,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又成了:
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学竹编很艰苦,也很枯燥。很多年轻人沉不下心做这个。”何红兵解释,竹编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很多作品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完成。制作竹编的过程太漫长,年轻人很难坚持下去。
何红兵收过不少徒弟,有中国美院的研究生,有慕名而来的留学生,也有一些本地年轻人,前前后后能有十几个。
年轻人学习竹编,从零经验到出师,大概需要三年时间,之后也需要一边做一边学。何红兵的徒弟中,有些人学成后出外闯荡,创业的前两三年是关键,“这期间,如果他们坚持下去就能成,如果坚持不下去就会改行。”
想到这里,何红兵难免有些可惜,“熬过最难的那几年,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去。”
何红兵青年时期
每个周末,何红兵会教13岁的小儿子一些竹编技法,期待他未来能接自己的班,孩子对竹编也有兴趣,他告诉孩子,“你要传承我们家族的使命,将竹编传承下去。”
何红兵的小儿子毕竟只有13岁,将来会不会传承东阳竹编,还是个未知数。创作之外,他的时间放在了向屏幕那头的陌生人宣扬竹编文化上。
何红兵的竹编作品被更多人认可欣赏的机会,既是意外,也是必然。
2019年,何红兵有几件作品在线下展会展出,有人随手将他的作品拍成视频,上传到当时已经非常热门的抖音平台上。
他没想到,这些视频的观看量和***量都很高,何红兵想,传统工艺通过互联网发光发热,这是个让更多人了解竹编的好机会。
于是,他开始将自己创作竹编的过程录成视频,上传到抖音,迎来了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夸赞,有人给他留言,说想拜他为师学竹编,也有人说这是真正的艺术品。
何红兵虽然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但被这么多不认识的朋友夸奖,还是头一回。何红兵很高兴,对他来说,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他让屏幕那头的陌生人了解竹编,别人的留言也能带给他创新的灵感。
抖音电商对何红兵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非常重视,从去年开始陆续推出多个活动助力非遗传承,通过抖音电商,传统手艺人在互联网时代发现了更多新顾客。如今何红兵参与其中,与平台一起为非遗传承做出榜样。
一天,抖音团队邀请何红兵参与“我为大熊猫做竹编蛋糕“的活动,何红兵将自己做竹编蛋糕的全过程拍了下来,他从构思到成品,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竹编蛋糕完成后,抖音团队安排他与大熊猫辉辉见面,一起挥手合影。
这段一分零一秒的视频在抖音上爆火,浏览量数百万,有21万人为他***,这是埋首创作的何红兵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抖音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也是从这时开始,何红兵意识到,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平台的结合是件长远又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我们(非遗传承人)传承的同时要创新,得跟上这个时代。抖音和抖音电商也在促使我们不断更新,这样的话,才有更多人了解竹编、喜爱竹编。”
一生只做一件事
“做喜欢的事情,能够带来愉悦感。”何红兵能坚持30年做一件事,兴趣是最根本的动力。
创作竹编之外,何红兵还会收藏一些古代竹编制品,他在工作室三楼创造了一个私人藏宝阁,收藏了不少古代竹篮和木雕门窗,藏品加起来有一两千件,多出自清代道光、宣统年间。
何红兵的藏宝阁
何红兵的收藏史也***0年了,这些年,他在浙江各地收集藏品,从中学习古代作品的技法,有助于改良现在的作品。
何红兵在制作、收藏竹编制品所耗费的心力,普通人难以想象,他却乐此不疲。
长期伏案工作,他的身体难免有些吃不消。20年前,何红兵察觉自己有腰间盘突出的病症。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他又发现自己的尾椎在逐渐老化。
何红兵想过,如果能让竹编一代代传承下去,将技艺教给后人,自己可以退居二线。
但是,当他看到78岁的父亲每天仍然工作六个小时,这样的念头又消散下去。
何福礼、何红兵父子合照
人们常说匠人匠心,有不少人在何红兵发布的短视频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国匠大师”。所谓匠人精神,在何红兵看来,首先代表着坚持,其次,需要在传统工艺上创新。
而大师意味着肩负传承的重任,“不能说我们这一***活过得去就可以了,而是要下一代、下下一代比我们做得更好,才算真正的大师。”
在何红兵的手里,竹和木似乎都有了生命,变得栩栩如生。每次他将作品传上抖音,总有人问,“这么好的东西,要在哪里才能买?”
现在,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被何红兵作品吸引的网友可以直接在抖音电商下单。
何红兵发现,不止能通过抖音传播竹编文化,还能通过抖音电商促进作品销售,让更多喜欢竹编的人能够真正拥有竹编作品。
他也能感觉到,加入抖音电商后,自己的收入明显增加了。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竹编从业者的经济状况改善了,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学竹编的行列。
抖音做的兴趣电商让消费者轻松发现自己心仪的好物。竹编、木雕、陶器等传统小众的工艺产品也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
何红兵用前半生不断磨练自己的竹编技艺,作为抖音电商非遗好物代言人,他的后半生,希望能让整个竹编产业发扬光大,让大家都能体验到竹编文化。这是兴趣,也是使命。
“您觉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难不难?”记者问道。
“难度嘛,还是有的。”何红兵说起他的早年经历,90年代,他还是初出社会的年轻小伙,接触过一个卖袜子的项目,工作轻松还有丰厚利润,对比起做竹编,既辛苦又不赚钱。
那时,他还没有想过自己要用一辈子来传承竹编,但也隐约意识到,哪怕辛苦,自己还是喜欢做竹编。
“把一件事坚持一辈子,需要兴趣,也需要情怀,这个过程有一点难,不断会有外界诱惑,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这是值得我一辈子做的事情。”何红兵说。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