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希抖音店,抖音上的美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进入尾声。
一些身穿天蓝色志愿者服的身影仍在国家体育场、首钢大跳台、国家游泳中心等场馆穿梭。戴着口罩,看不清面目,但他们用最友好的语调、最热情的肢体语言,迎接着每一位前来观赛的人。
他们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只要有赛事,都能见到他们。而志愿者中,更是有一批特殊的华裔志愿者。冬奥会期间,他们坚守在每个平凡的角落,为赛事保驾护航。
“Volunteer is not a chance,it’s a job.”(志愿者并不是一种机会,而是一份工作)在培训中,来自北京大学的韩国籍志愿者全海星对于这句话印象深刻。“我知道,当我成为一名志愿者的时候,就应该肩负属于志愿者的责任和担当,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机会去体验冬奥。”
p>路美希抖音店,抖音上的美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进入尾声。
一些身穿天蓝色志愿者服的身影仍在国家体育场、首钢大跳台、国家游泳中心等场馆穿梭。戴着口罩,看不清面目,但他们用最友好的语调、最热情的肢体语言,迎接着每一位前来观赛的人。
他们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只要有赛事,都能见到他们。而志愿者中,更是有一批特殊的华裔志愿者。冬奥会期间,他们坚守在每个平凡的角落,为赛事保驾护航。
“Volunteer is not a chance,it’s a job.”(志愿者并不是一种机会,而是一份工作)在培训中,来自北京大学的韩国籍志愿者全海星对于这句话印象深刻。“我知道,当我成为一名志愿者的时候,就应该肩负属于志愿者的责任和担当,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机会去体验冬奥。”
福川美希正在场馆里对观众引导和答疑。受访者供图
辛苦付出,换来“被需要”
2月8日,北京大学的日本籍志愿者福川美希趴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部署区的玻璃窗上。隔着两条马路,她看到北京颁奖广场上有一个金色头发、红色衣服的身影在冲她挥手。那是刚刚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的谷爱凌,她领完了奖,从颁奖台上下来,回到候场区域。
福川美希和身边的志愿者都激动极了。隔得实在太远了,福川美希把手机镜头的焦距放大到10倍,才能看到谷爱凌的脸。虽然处于闭环外接触不到运动员,但在那一刻,她有了一种自己在为运动员服务的真切感受。
福川美希的任务是和数百名志愿者一起,在“冰立方”园区里的南广场、南商业街、看台各个区域,负责对观众进行引导、答疑、验票等工作。每天,志愿者们都会收到相应的运行计划,里面详细地写着这一天的轮班。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区域图,志愿者们要熟记于心,以应对观众的问询。最近,他们最常听到的问题是:“冰墩墩在哪儿买?”
除了引导工作外,有的志愿者会负责南广场检票工作。流程是,志愿者先扫一下票上面的二维码,机器显示通过后,将票交给另一位志愿者,为底下的副票打个孔。因为怕观众排队时离得很近,不符合防疫要求,志愿者们的要求是三秒检一个,不出错。“这并不是硬性要求,但我们也会要求自己尽量做到。”福川美希说。
有时天气冷,福川美希总要套上志愿者的保暖夹克、冲锋衣、羽绒服,两条裤子,再穿上靴子。一次赛事就要来数百名观众,需要志愿者为他们引导、答疑。室外风大,加上连续几天一直说话,福川美希的嗓子都有些沙哑了。
大部分观众都很友好,冲淡了福川美希的疲惫。她记得第一天站岗的时候,自己没戴手套,手冻得通红。检票的时候,一个阿姨看见她,小声说了一句:“大冬天的,站得这么辛苦。”一阵感动涌来,福川美希觉得很想哭。“第一天站着不太适应,有点累,但阿姨说了这句话,突然感觉有劲了。”
来自北京大学的韩国籍志愿者全海星也在“冰立方”进行志愿服务。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体验各个岗位上的志愿服务,他们会四天一轮岗。全海星分别体验过南广场、南商业街、看台这几个点位引导的岗位。
全海星(左)正在夜幕下站岗。受访者供图
在韩国上中学时,全海星就成为了一名“志愿服务爱好者”,他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而在“冰立方”,他延续了以往的耐心和用心。“在这些岗位上做志愿服务,加深了我对冰立方赛事服务领域服务过程的了解,也希望我们能为观众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穿这身衣服,就是朋友”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前,来自北京大学的加拿大籍志愿者张沐被其他志愿者感动哭了。
张沐是“冰立方”的一名志愿者,她的工作包括测体温,检查核酸和***信息等等。2月8日晚上,没有排班,她前往“鸟巢”观看比赛。“鸟巢”和“冰立方”中间的北京颁奖广场,有一条通廊,观众被引导着从广场北边往南走。
在那一条通廊上,每隔三五米就有一个志愿者拿着荧光棒,欢迎观众们。远远望去,这些灯形成了一条路。夜里天气很冷了,志愿者们鼻子吸溜吸溜的,一边摇棒,一边跳着说:“欢迎大家来观赛!”
张沐感受到了他们“燃烧热情”的状态,既心疼,又感同身受,当时她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
张沐拿着对讲机,在岗位上进行志愿工作。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的工作是高度重复性的,但张沐有自己的调整方式。当有机会和人说话时,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向观众表达热情。“请出示证件”“欢迎入场”“今天你辛苦了”她感觉自己通过这些话输出温暖,别人也会反馈回来。
在清废区工作时,张沐负责管理来往人员进出。有一天,她发现刷身份证的机器坏了,每次进出都要出示健康宝、核酸、***等信息,流程变得很麻烦。
很多年龄较大的保洁人员从这个出入口通行,他们不太会使用手机,有的甚至没有流量。在寒冷的室外,总掏手机也很冻手。那天,张沐反反复复联系了很多人,才解决了设备的问题。这一次让她感觉到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价值。“当解决了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岗位更有趣也更有意义了。”
志愿服务期间,张沐收获了很多可见的温暖。闭环内外中间隔了一条街。张沐记得,有一次休息时,张沐和同伴们正在排练《一起向未来》的舞蹈动作,一辆闭环内的大巴车缓缓驶过。“我们一二十位志愿者转过身,齐刷刷给车上的运动员们比心,他们在车上也跟我们比心。”
还有一次他们在站岗的时候,远远看见闭环内有两个人冲着他们大声喊:“辛苦了!”两个人双手放在头顶,比了个心形。张沐和同伴们也喊出“辛苦了!”回复他们。“所有人都戴着口罩,看不见表情,也不认识彼此,但你知道穿着这身衣服,你们很自然就是朋友,因为你们都在为冬奥服务。”
下雪的时候,张沐和志愿者同伴们堆的冰墩墩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现场,见证“金牌的诞生”
2月15日下午,北京首钢大跳台正在进行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决赛前两轮,凭借着一个外转1800度的动作和一个内转1800度的动作,苏翊鸣两轮总分达到了182.50高分。
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的规则是每名选手各跳三轮,其中两轮的最佳成绩相加,按照成绩总和进行排名。因为苏翊鸣前两轮成绩总和排在第一名,第三轮排在最后一位出发,前面出发的选手没有成绩总和超过他的,金牌已经到手了。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意大利籍志愿者季思雅正在赛道的结束区,她感觉到苏翊鸣从不远处飞驰而来,一个模糊的身体轮廓裹挟着一阵细碎的雪粒,越来越近,季思雅身旁响起了欢呼声。
她望着苏翊鸣,这个还有三天才满18岁的天才少年,用一个轻松的360转体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音乐响起的时候,季思雅也有了一种特别想滑雪的冲动。“能有机会在现场看到他们夺冠的瞬间,真的很幸运。”
季思雅在大跳台中间站岗,为摄影师们保管设备。受访者供图
幸运的同时也夹杂着汗水,志愿者们每天凌晨四点起床集合,从住宿点坐车到达工作的场馆。傍晚六七点工作才结束。一开始起不来,季思雅就多定几个闹钟。“做志愿服务会有一种使命感,而且我知道我今天能近距离观看他们比赛,就会很期待。”季思雅说。
季思雅主要负责在媒体记者进场拍摄时验证他们的身份信息、在媒体接待台为记者换相应位置的袖标等工作。也正由于工作内容需要与媒体打交道,她所在的位置视野都特别好。
“训练的时候,苏翊鸣也经常撞上围栏。”季思雅说。苏翊鸣在大跳台赛前训练时,常有人冲他喊:“苏翊鸣加油!”季思雅不敢喊,只敢偷偷看他一眼。
有一次,苏翊鸣从雪道上滑下来,到了结束区附近,把雪镜拉了下来,笑着冲旁边的季思雅挥挥手,打了个招呼。一切都让季思雅觉得,这是很特别的一个冬天。
休息的时候,季思雅在场馆的地面上尝试跳了一个“360度翻转”,她想等隔离结束,去滑雪的时候,尝试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2月15日苏翊鸣夺冠那天,季思雅和大跳台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 徐杨 实习生 周婕妤
编辑 郭懿萌
校对 赵琳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