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创资讯

秦腔演员谭敏专辑 “羊倌”唱戏,为什么会红起来?

138

谭敏秦腔抖音直播间,


p>谭敏秦腔抖音直播间,


一、“羊倌现象”的形成过程

据羊倌自己介绍,他本名叫唐发院,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桥镇人,大概四十多岁。因本人对“羊倌”不是很熟悉,仅通过网络平台掌握了一些信息,对“羊倌”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个大概的梳理,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羊唱戏阶段。据坊间传言,羊倌年轻时曾在当地戏校短暂学习过秦腔,后来作为一个农民,一边放羊,一边唱戏,一边直播。在这个阶段,羊倌的主要职业和收入来源是放羊,唱戏和直播只是个人的一种娱乐形式。


第二阶段:唱戏放羊阶段。羊倌引起大家注意,是在2018年后季,报名参加了当地组织的业余秦腔大赛。在大赛中,羊倌以其原生态的唱法,得到评委嘉宾甘肃省秦剧团一级演员王鸿斌、谢红娟夫妇赏识,口头收羊倌为徒。2019年春节期间,羊倌专程去兰州对王鸿斌、谢红娟夫妇进行了拜访。大概四五月份,由王鸿斌、谢红娟夫妇出面,在兰州举办收徒仪式,羊倌正式拜王鸿斌为师,称谢红娟为师娘。上述各项活动,羊倌、谢红娟均通过快手平台进行了直播。期间,羊倌到山上放羊等几乎所有日常活动,均通过快手进行直播,引起广大戏迷和相关人士广泛关注,羊倌的粉丝人数直线上升,直播间最多时人数达两三万人。此后,各路戏迷相继到羊倌家中拜访,其中既有“蹭粉”的网红,也有民间的秦腔唱将,一时间羊倌家中人满为患。随着羊倌热度迅速增加,一些电商、地产商开始进驻羊倌直播间,通过送虚拟礼物,给羊馆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在这个阶段,羊倌的主要精力和收入来源逐渐转移到网络直播,放羊逐渐成为副业。


第三阶段:商演比赛阶段。后来,羊倌通过王鸿斌、谢红娟夫妇的举荐,应邀参加了一些地方举办的商业演出,所到之处,戏迷争抢照相,前呼后拥,人山人海。8月份,由一些民间秦腔主播自发组织,在西安举办秦腔网红秀大赛,邀请任小勇、谭天杏、谢红娟、崔火炎、谭敏、贾青等专业演员作为评委,羊倌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以67.5万粉丝被授予“特别奖”。活动结束之后,羊倌随谢红娟拜访了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老师。第二天,由西安一家企业老板牵线,邀请易俗社原社长、国家一级编剧冀福记老师进行了座谈,冀福记老师的简短讲话,表达了“秦腔需要专业演员来引领,需要业余戏迷来普及,艺术对每个人是公平的”等观点。从此,羊倌从线上逐渐走上线下,与一些名流有了接触,“羊倌”的身份也开始从放羊农民逐渐向草根明星转变。


回顾“羊倌现象”形成和发展,从羊倌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到一路走红,个人天赋和努力是内在因素,快手平台是主要媒介,王鸿斌、谢红娟等人的提携是有力推手,网络粉丝是群众基础。


二、“羊倌现象”的社会反应

羊倌走红之后,受到各方人士高度关注,社会反应看法各异,褒贬不一。本人将其大概归纳为五种类型:

一是“狂热崇拜型”。这部分人,有的被羊倌原生态的秦腔唱法所折服,有的对羊倌憨厚朴实的风格所吸引,有的对羊倌长年放羊的的生活环境深感同情,成为羊倌的狂热崇拜者、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广者,也是羊倌刚出道时快手礼物的主要提供者,在他们心目中,羊倌从人品、性格、艺术等方面都是完美无缺、无人能及的,若有人提出羊倌的半点不好,他们便立即反唇相讥,群起而攻之。


二是“围观娱乐型”。这部分人,比例很大,流动性也比较强。他们对羊倌没有太深的个人感情,只是抱着休闲、娱乐、看热闹的心态进入羊倌的直播间。对别人对羊倌的议论,他们偶尔也会搅和进来,发表一些个人观点,但多数时候只是围观,看热闹。


三是“理性评价型”。这部分人,人数不是很多,但多数都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客观的分析问题能力。他们面对各种争论,心里平静,泰然处之,平时很少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偶尔发言,能够一分为二,相对比较客观。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不想得罪人,说一些无关痛痒、两边讨好的话。


四是“资源利用型”。这部分人,主要身份是电商和戏迷,也有个别民间唱将和秦腔名家;主要方式是通过快手连麦与羊倌取得联系,也有线下走访羊倌,然后通过快手直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直播“蹭粉”、做广告,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部分人,有的与羊倌结成了利益联盟,帮助羊倌出谋划策,为羊倌直播送礼物“站榜”,有的逐渐成为羊倌的坚定支持者。


五是“批评攻击型”。这部分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他们或者对羊倌原生态的秦腔唱法不予认可,提出批评意见;或者认为一个草根戏迷一夜走红、取得高额收入,破坏了社会公平,对此表示担忧;有的甚至超出艺术讨论范畴,对羊倌的仪容仪表、发型胡子等提出非议;有的在攻击羊倌的同时,对羊倌的师傅师娘、支持者、追随者一并进行人身攻击,双方展开论战甚至对骂。


随着各方人士互相论战,羊倌的人气也开始下降,直播间人数从最初的两三万人下降到目前的四五千人。其中原因,有些围观的人员出现视觉疲劳,兴趣发生转移;有些攻击羊倌及其支持者的人,被相关人士拉入了黑名单;有些不愿卷入有关羊倌的纷争,主动撤出了羊倌直播间。

三、“羊倌现象”的历史渊源

其实,类似“羊倌现象”的争论,在戏曲发展史上,并不是第一次。这里,我列举几个例子:

最近的,就是“商芳会现象”。当时商芳会刚走红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各种争议。当时,首先是专业人士对商芳会的唱法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唱法走红不合情理,有违秦腔发展规律;后来广大戏迷也参与进来,当时虽然没有快手直播,但各大网站论战贴子满天飞,其阵势丝毫不逊于现在的羊倌;接着,商芳会在西安举办个人秦腔演唱会,邀请部分著名专业演员助阵,时任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发表致辞对商芳会的唱腔给与了高度评价;后来,商芳会积极吸纳各方建议,从唱腔、仪表等各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提升,逐渐得到各方认可,成为一名实力派唱将。

再远一点,就是“陈仁义现象”。最初,陈仁义是在茶社唱戏,以其独特的红生嗓音受到广泛推崇,民间送其雅号“茶叶红”。接着,被有关专业人士看中,调入了耀县剧团,从而引起广泛争议,当时争议的焦点是认为陈仁义是票友出身,只是凭一口好嗓子。后来,陈仁义通过虚心学习,吸收了袁克勤、刘易平等名家演唱特色,掌握了基本表演程式,被泾阳县人民剧团看中并调入,后来担任泾阳县人民剧团团长,能戏不下百出,给观众留下了《金沙滩》《斩黄袍》《斩李广》《下河东》等诸多经典,成为大家公认的秦腔名家。


更远的,就是著名“花雅之争”。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乱弹”(花部)逐渐兴起,对传统昆曲(雅部)发起强烈挑战,先后历经双方对峙、雅部衰落、花部盛行等阶段,当时的秦腔名家魏长生就亲身参与了这一事件。随着“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各剧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吸收了“雅部”一些特点,为后来的京剧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各种争论由来已久,从未间断。只要这种争论在艺术讨论范畴之内,不涉及个人恩怨,不涉及人身攻击,就不但没有坏处,反而会对戏曲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羊倌现象”的反思意义

随着大量网民介入,“羊倌现象”已远远超出了羊倌本人,逐渐成为一种网络现象。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讨论羊倌个人唱法的好与坏已经没有必要。相反,通过这一现象,对整个秦腔届进行反思,显得更加重要,也更有价值。


首先,“羊倌现象”对秦腔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参考价值。笔者认为,羊倌的原生态唱法,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和欢迎,除了师傅师娘大力举荐、快手平台推波助澜等因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专业院团秦腔改革的方向和基层戏迷的消费心理有关。近年来,一些省级院团,出于展演、参赛、评奖等各种目的,对秦腔的演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作编排了一些新剧目。但这些剧目,很多并没有得到基层戏迷认可,评奖结束便刀枪入库、束之高阁,被戏迷戏称为“评奖剧目”、“歌剧唱法”。在这种背景下,羊倌的原生态唱法,引起了一些戏迷的怀旧心理和草根情结,他们认为只有这种唱法,才是真正的秦腔,才是他们需要和喜欢的。由此,就对我们的秦腔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秦腔改革中,如何处理好改革与传承、领导要求与观众需求的关系,如何把握好秦腔改革的尺度,所有这些都值得秦腔届深入思考。


其次,“羊倌现象”对秦腔名家的作用提出新的要求。在羊倌走红的过程中,他的师父王鸿斌、师娘谢红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笔者看来,羊倌拜他们为师之后,他们两人的作用,仅限于宣传羊倌、推介羊倌、甚至消费羊倌等较浅层次和商业层面上,甚至对戏迷的一些合理建议不加分析、一概抵制,而在帮助羊倌确定艺术目标、增强艺术素养、提升艺术水准等方面做得太少。近年来,秦腔届的“拜师收徒”现象逐渐增多,很多名家通过这种形式,传承流派唱腔,发扬秦腔艺术,为秦腔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有一些演员,拜师收徒怀有各种目的。个别演员拜名家为师,并不是为了学习师父的做人和艺术,而是为了沾师父的光,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有的秦腔名家收徒,并不是为了传承自己的艺术,而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由于目的不纯,“拜师收徒”仪式之后,师徒双方都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师徒关系”出现异化。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各界深思,并在具体实践中加以纠正,真正发挥秦腔名家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第三,“羊倌现象”对秦腔票友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笔者认为,羊倌放羊期间,在大山里边放羊边唱戏,自娱自乐,怎么唱都可以,别人无可厚非;但进入直播平台,特别是承接商演之后,已成为公众人物,且拜了专业名家为师,通过演出获得收入,就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尽量向专业方向靠拢,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演唱水准,特别是在发音、吐字、归韵方面要下大的功夫,一些简单的表演程式也应该掌握。这样,才能够对得起师父、对得起关注你、对得起那份收入、对得起自己对秦腔的那份挚爱,才能有更高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所有秦腔票友都应该注意的,而不能以“我就是业余的,我就是个农民”为托词,讳疾忌医,故步自封。


第四,“羊倌现象”对广大网民的言论具有警示作用。在羊倌走红过程中,网民各说纷纭,褒贬不一,这都可以理解。但在这方面,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要防止盲目崇拜,避免“捧杀”。对羊倌的支持者来说,如果真正想帮羊倌,就要既看到羊倌的优点,帮助其树立自信,也要看到羊倌的不足,帮助其不断进步,而不是一味吹捧,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要拒绝人身攻击,避免“棒杀”。笔者认为,对羊倌的各种议论和批评,只要在专业讨论范畴之内,都是可以的,但羊倌确实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他的艺术难免有许多不足,我们必须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而不能全面否定,一味指责,甚至搞人身攻击。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个人对“羊倌”现象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谅解。

标签: 秦腔 羊倌 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