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计抖音短视频,
来源:扬子晚报
“股神”荐股、投资发财、“美女学妹”热情邀约……这些发生在微信群、QQ群的情景片段,看上去很美,到头来却是彻头彻尾的骗局。随着各种微信群、QQ群越来越多,骗子也化身“李鬼”悄然潜入群中。对此,南京警方以案说法,深入剖析,发布防骗术,提醒市民警惕。
潜入群聊,炮制“李鬼账号”进行诈骗
案件回放:2019年5月31日,南京市高淳区某公司的黄会计在上班时,QQ工作群内的“老板”突然加他为好友。黄会计一看这头像和昵称都确实和公司老板一模一样,又是从工作群里加的,以为老板有急事要找自己,很快通过了好友请求。
通过后,“老板”发来一条消息,“之前的合作方和公司对方案突然产生了分歧,小黄,你先退40万保证金给对方,等单子签下来对方再返还。”随后,他向黄会计提供了对方公司账户,并一再催促。为了不耽误“老板”的急事,黄会计直接通过公司账户向“老板”提供的账号内转账40万元,结果上当受骗了。
南京市公安局高淳分局成立专案组合成作战,在福建泉州、厦门和云南玉溪三地统一开展行动,成功捣毁一个“以潜入群聊冒充领导为手段”的通讯网络诈骗团伙,抓获以谢某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6人,现场缴获涉案赃款300余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案件分析:互联网时代,QQ群、微信群为工作交流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也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趁之机。该案例中,不法分子以“我是你领导”诈骗手段为原型,升级诈骗手段,潜入群聊后,复制老板的头像和昵称,炮制相似度极高的账号联系财务人员,以领导口吻巧立名目,要求转账。具体分为一下两步:
第一步,伺机潜入群聊。不法分子在网络中搜索各大企业的信息,诸如招聘网站中留下的信息:包括员工姓名、邮箱、QQ、微信等,搜集到信息之后,借此潜入企业工作群。企业工作群内通常人数较多,进群审核不够严格,验证机制不够完善。
第二步,炮制账号诈骗。不法分子在群内“潜伏”,观察企业内的老板、财务人员的动态。确认后,下载好老板的头像、复制昵称,迅速炮制一个相似度极高的“李鬼老板”账号,再联系财务人员以“退还保证金”等名义要求转账,迷惑性较强。特别是有些企业财务审批制度不够严格,财务人员很容易上当受骗。
民警支招:那么,怎样才能彻底防范此类骗局呢?
第一,要加强入群审核机制,做到源头防范。提高入群门槛,比如开启QQ群验证问题或微信中的群主确认。
第二,只要涉及转账,一定要再三核实对方身份,不仅要查看头像与昵称,更要观察ID号码,因为ID号码通常具有唯一性。
第三,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二次核实、多方核实,确定人员身份、联系方式、账户信息都吻合后,才能转账。
同时,针对假冒领导对财务人员实施诈骗,公司负责人要制定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以规范的制度对抗骗子的套路。
潜入家长微信群,假扮班主任收取“学费”行骗
案件回放:今年10月底,南京市民张先生在家长群里看到孩子班主任发的一条通知:“本学期的全科资料费用一共300元(资料费200,复印费100)请各位家长微信转账给我,并把支付成功截图发给我,谢谢各位家长配合。”通知里发了一个收款二维码让家长们扫码转账。
由于开学初,班主任也曾在群里发布过类似的收费通知,家长们也习惯这种线上转账的方式,非常方便。所以,消息一发,多位家长纷纷响应,张先生还把转账截图发在群里。
很愉快,班主任又发话了,她@全体成员,告诉大家立即停止交费,之前那条收费通知不是自己发送的,如有家长转账可能是被骗了。张先生意识到不对劲,再去查看之前要求交费的那位“班主任”,结果发现该人已退群,这才意识到大家都被骗了。
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随即组织刑警大队、江东派出所、华侨路派出所等警力会同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全力开展案件侦破。专案组通过资金流等深入调查,随后赶赴福建厦门等地将四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案件分析:办案民警介绍,有些学校在家长群的运营安全上较为松懈,班级群QQ号(老师的微信号、QQ号、手机号)直接写在黑板上或对外公开,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QQ/微信,通常会备注为“xxx学生父亲/母亲”,由于学生众多,许多老师并不会挨个核实。添加成功后,不法分子会要求老师将其拉入班级群。其次不法分子还会采取在校园门口逗留,与其他家长闲聊、套近乎的手段,获取相关信息把自己伪装成学生家长,并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
一旦进群,不法分子会先潜伏一段时间,摸清班主任的一些动向、说话语气等等,然后挑选班主任上课、午休等不能使用手机的时间段下手,利用时间差,将自己的头像、昵称等迅速变成翻版“班主任”,在群里发布缴费信息以及收款二维码,迷惑性极强,也使得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而一旦事情败露嫌疑人则迅速退出群聊。
民警支招:该类案件利用个人信息混乱、家长对老师的高度信任等条件,针对性与迷惑性相当高。因而各位学校、老师与家长应该做到:
一是对学生家长QQ群、微信群里的成员个人身份信息进行一一核对验证,确保每个人身份真实明确,最好做到一个小孩对应一个家长,将身份不明或者多余的成员尽快清除出群,并开启群主验证功能,由老师或班主任核对完毕家长身份再允许进群,使得不法分子无法随便冒充家长或老师。
二是对于缴纳学费、班费等需要进行金钱交易的事情,学校应采取电话、短信或者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通知,做好线下线上核对交班务费或者一些相关转款情况,不应只是单方面由老师在群里通知交费转账。因为这样虽然方便,但同样给予那些不法分子骗取财物的“便利”。
三是家长们要提高警惕意识,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联系。骗子往往利用老师、学生没有电话或者上课时电话关机的时间进行诈骗,若接到类似需交钱转账的通知,一定要向学校老师直接打电话、发短信进行求证,或者等孩子放学回来后再确认缴费事宜,避免被骗。如果不幸被骗,要及时拨打当地110报警,并提供诈骗嫌疑人社交工具号、账户号、手机号等信息,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利于警方及时侦破案件。
“班主任”进群“收班费”,多名家长中招被骗1万余元
案件回放:近日,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仙林派出所接到辖区一家长陈女士报案,称自己和孩子班级的20多名家长被孩子的“班主任”骗了!在民警的询问下,真相逐渐清晰,原来所谓的“班主任”是个“骗子”,不知道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混进了班级交流群。为掩人耳目“骗子”还用和班主任一模一样的“昵称”和头像,让人真假难辨,“中招”的家长甚至互相自嘲“我太难了”。
因为班主任经常在群里发通知、布置作业、收取资料印刷费,所以当“班主任”突然在群中发布消息,要求每位家长交纳600元学费并附上了二维码时,家长们并没有怀疑,而是纷纷转账交钱。直到第二天,陈女士叮嘱孩子向班主任老师领取复习资料时,才从老师那得知,真的班主任根本没有在群中发过任何消息,也未收取过任何费用。直到此时,班主任才发现自己的账户被克隆了,于是赶忙在群中发布消息,提醒家长小心“骗子”。然而为时已晚,截至到报案前,已有20多名家长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转账“交钱”,共计一万多元。
目前,警方已针对此事展开调查。
案件分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与人之间很多信息的传达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面对面的机会越来越少,“键对键”的交流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通过“班级群”来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上班族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群”来进行上传下达已成常态。但是,这种“不见面”的快捷交流方式,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骗子可乘之机,人与人之间的“默认信任”,被手机网络架空,网络交流的快速、简洁,给人以“面对面”式交流的假像,而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从本质上来说,骗子施骗的套路并没变,只是用了网络交流这个更具隐蔽性的“障眼法”。
通过调查发现,骗子混进“班级群”冒充老师通常有以下几个套路:首先,骗子可以通过在QQ内搜索“班级群”等关键字寻找作案目标,一旦发现有的群管理比较松懈,就设法蒙混过关申请入群;也有一些骗子会在获取学生信息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或者其他家长的微信或QQ,在获取信任后,就会要求将其拉入班级群。在入群后,骗子会暗中观察,掌握班主任在群内的说话方式甚至作息时间,然后将自己的头像换成老师的头像伺机行骗;最后,骗子会趁群内真的老师在上课或者其他不会关注班级群的时间,假借老师的名义,以收取资料费等方式,发送收款码来骗取群内家长转账,甚至会通过自己的小号假扮家长转钱,和自己唱起“双簧”,从而骗取更多家长信任。
民警支招:一是“班级群”、“工作群”建立之初,应当在群内进入方式上设置实名验证,同时群主或相关负责人要在认真核实人员信息后,方可同意新人加入。已经建立相关班级群、工作群的,负责人要迅速对群里的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对身份可疑人员应当尽快清除出群。
二是对我们自身而言,遇到陌生人请求添加好友,也要认真核实对方信息,尤其当对方要求将其拉入某班级或工作群时,一定要谨慎,以防被骗子利用。
三是学生及家长在收到班主任、任课老师等“熟人”要求支付资料费、培训费等信息时,切莫轻易转账,一定要与当事人取得直接联系,核实清楚身份,谨防被骗。如果已经上当受骗,要将收款方的姓名、微信或QQ名、银行账号或支付账号等相关证据保存好,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通讯员 宁公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建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