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抖音直播号,抖音主播瑞雪
朋友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多了一项功能——打卡。尤其是家里多了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打卡的内容更多了。英语、钢琴、阅读、古诗词、书法……
但是,你看,打着打着,就不见了。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的女儿也打卡,钢琴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所以,我知道她经历了什么。
一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大厅里有一架钢琴,孩子们可以随意地弹,没有人指导,也没有人干涉,大多时候孩子们是在由着自己的性子“乱弹”。不知何时,女儿和班里一个会弹琴的女孩学会了弹《小星星》,有很多次,女儿都表达了想要学钢琴的愿望。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耐不住女儿不断地软磨硬泡,买了一架钢琴。
女儿怀着欣喜开始了自己的钢琴学习。至今我依旧能感受到她的那份热情,对钢琴学习充满了好奇,从老师那里回来,都很兴奋地给我在钢琴上弹奏,还教我弹。
但没过多久,女儿似乎对弹琴有了抵触,每天半小时,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保持坐姿,注意手型,卡对节拍,越来越多的要求,她似乎再也受不了了。一周都有好几首练习曲需要弹奏,女儿和我每天感受到的是一份面对钢琴作业的紧张和焦虑。
虽然作为陪伴者,我不断地鼓励着,努力去欣赏她做到的部分,但是,我还是看到那个曾经充满喜悦的女儿,渐渐地变得痛苦。
p>孙瑞雪抖音直播号,抖音主播瑞雪
朋友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多了一项功能——打卡。尤其是家里多了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打卡的内容更多了。英语、钢琴、阅读、古诗词、书法……
但是,你看,打着打着,就不见了。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的女儿也打卡,钢琴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所以,我知道她经历了什么。
一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大厅里有一架钢琴,孩子们可以随意地弹,没有人指导,也没有人干涉,大多时候孩子们是在由着自己的性子“乱弹”。不知何时,女儿和班里一个会弹琴的女孩学会了弹《小星星》,有很多次,女儿都表达了想要学钢琴的愿望。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耐不住女儿不断地软磨硬泡,买了一架钢琴。
女儿怀着欣喜开始了自己的钢琴学习。至今我依旧能感受到她的那份热情,对钢琴学习充满了好奇,从老师那里回来,都很兴奋地给我在钢琴上弹奏,还教我弹。
但没过多久,女儿似乎对弹琴有了抵触,每天半小时,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保持坐姿,注意手型,卡对节拍,越来越多的要求,她似乎再也受不了了。一周都有好几首练习曲需要弹奏,女儿和我每天感受到的是一份面对钢琴作业的紧张和焦虑。
虽然作为陪伴者,我不断地鼓励着,努力去欣赏她做到的部分,但是,我还是看到那个曾经充满喜悦的女儿,渐渐地变得痛苦。
我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因为那并不是我们让女儿学琴的初衷,更不是女儿想要的学习状态。我们都期待着学琴是一件可以愉悦自己的事情,期待着我们被音乐滋养,当它变成了令我们都痛苦的事情时,我终于崩溃了,我说服不了自己再去鼓励女儿,而忽略她的痛苦。
不知道朋友圈里那些打着打着卡就消失了的,有多少是像我一样,一面和孩子痛苦地坚持着,一面内心充满了纠结,然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更像《小欢喜》里的乔英子的妈妈一样,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根本不管孩子是否痛苦?
古人亦说“学海无崖苦作舟”。学习是一件苦差,这似乎从古至今都是公认的真理。现代也有许多方法在寓教于乐,也恰恰证明了学习的苦,因为苦才要想办法把学习伪装成游戏来吸引孩子;学习之苦似乎是不可避免,所以有许多教育理念也在谈——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因为学习而感受到的痛苦,给孩子鼓励,赞扬他做到的部分。
或许方法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并未改变学习之苦的根本事实。学习真的一定得吃苦吗?我在心里一直存着疑问,直到女儿第二次开始学琴。
二女儿的第二位钢琴老师是女儿同学的妈妈,也是一位音乐教授,在和她学琴之前,女儿已经跟着她玩儿了一年的音乐素养课,她们有着很好的情感链接。
当她说服女儿再次弹琴时,我也和女儿再次确认了我们的目标——不为考级,自娱自乐就好。不同的教学方法,轻松愉悦地开始了。但是,到了假期,依旧有弹钢琴的任务,老师要求打卡。起初,女儿很认真地打卡,老师会在打卡群里给予女儿赞赏。老师积极的欣赏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女儿情绪高涨且勇于挑战弹奏新的乐谱,尝试更高的难度,但过了一段时间,她还是有些厌倦。有一天,她终于跟我说:“妈妈,我只想弹琴,不想打卡!”
我同意了!也与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也同意不必打卡。我们的目的到底不是为了打卡,而是培养弹琴的习惯。
从那天开始,女儿没有再打卡,但是钢琴却每天都会弹。我改变了之前的监督方法,试着去聆听她琴声背后的心情。当她被老师真诚的赞赏给予首肯时,她表现得非常自信,弹奏中透着有力的节奏感,愉悦而平静的心绪,她完全投入到了音乐的美感中,我也深深地被滋养着。于是,我会专注地看着女儿的眼睛,向她表示感谢,谢谢她为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音乐享受。
有时,她会带着其他的情绪,比如与我产生了冲突,她会用拳头、用手臂,甚至用屁股去撞击琴键,我虽然很心疼几万块钱的钢琴,但还是会说:“妈妈听到了你的愤怒!你用钢琴表达了你此刻的心情!琴声已经成为了你的另一种语言。”然后她会在这样的宣泄之后,归于平静。
有时,不到三岁的妹妹会邀请姐姐,姐姐能给我弹一段“小星星”吗?她也会特别痛快地表现一下。妹妹跟随着姐姐的钢琴声舞动时,姐姐就更起劲地弹起来。
有时,我会在厨房忙碌时,请女儿弹一段,告诉她:“你的琴声会让妈妈做饭的时候变得很愉悦。”
我无意识之间,把弹琴这件事一点点地变得生活化,弹琴对女儿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学习,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高兴时可以用弹琴表达自己的喜悦,生气时可以用弹琴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情绪。在抖音里听到一段改编了《外婆的澎湖湾》的歌,饶有兴致地自学了那段曾经让她崩溃快旋律。因为妈妈喜欢《天鹅湖》,便对着谱为我演奏一翻。
我渐渐体会到,学习这件事情,也许真的可以不是吃苦的!
直到有一次,翻看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时,才明白女儿这两次学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书中写道: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肉体化的过程。就像孩子得到一块手表一样,那一天,他大概几十次地告诉父母现在几点了,这样的过程就把时间、时钟……彻底内化并搞清楚了。这正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实际是一种生活,当“学”成为了生活,才叫乐趣,才叫学。如果所学被头脑锁在一个和生活隔断的系统中,那真的叫“学习”了,学习成为了痛苦。
原来如此!打卡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似乎从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痛苦”便产生了!而这份痛苦并非是学习的属性,它们是人为造成的结果!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便是,学习就是学习,玩儿就是玩儿。大家都努力地把学习这件事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让学习成为孤立的事件。谁家有个学习的孩子,都安顿,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不要你操心!
于是,学习被人为地变成了一件苦差,因为苦,才需要用打卡等等方式去监督、坚持、煎熬。
三前不久,听蒋勋先生讲《还原最美诗经》。他在第一集里便有这样的慨叹:谈到《诗经》,大部分的朋友可能立刻会想到它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底下加了一个“经”,可能更严肃,许多人大概也就会有点怕起来了。我想跟大家提到的是,这部书其实是几千年前流传在民间的许多歌谣。
在我们看来高不可攀的文学,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似乎一切东西只要把它拔高了,高于生活、脱离生活了,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的障碍。唐诗、宋词、元曲,你去细细品味,它们所要描摹的不都是作者当下的所见所思吗?没有哪一位是专门在书房里闭门造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亦不是;辛弃疾的词豪放,柳永的词婉约,无不是他们各自生活的写照。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届的总冠军武亦姝,能背两千首诗。诗歌于她不是学海无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古诗词带给她的是美的享受。她的身上永远带着一本小的苏轼的词集,最喜欢的诗人是陆游。她谈到诗词时,眼神里是别样的光芒。
而第三届的总冠军雷海为与武亦姝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方式——读古诗词。这位外卖小哥谈到自己背诗的经历时说:“送外卖其实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在商家等餐的时候、在路上等红灯的时候、甚至骑车在路上的时候。这些时间都可以拿来背诗,背之前背会的诗词,加深印象。我就经常这么做,可谓是见缝插针。像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这段时间,我回到住处换过电瓶,吃过午饭,有那么一个多钟头的时间。这个时间相对充足,就可以坐下来好好读几首诗词,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还有看注解、鉴赏,还能背一两首新的诗词。”
他们不为学习诗词而读,只为喜爱而读。诗词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如同我们大多数人刷抖音、刷微信一样生活化!
记得叶圣陶和夏丐尊二位先生曾在《文心》中写:“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学习亦是生活本身,或许我们应当努力把专职的学生,从学习中拉回到生活中。把学习还原为生活,才是真正的健康的、有趣的,让孩子对学习更有热情、更有动力的方式。
比起让孩子认识字卡,大约不如给他指读一本他喜欢的故事书来得容易!
比起你说“背诗去,这里没你什么事!”大约不如和他一起走进大自然,于是,你便可以触景生情地吟诵“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情柔”。
比起掰着指头让孩子学加减法,大约不如让他带着钱去买自己喜欢的食物更快捷。
比起让孩子读作文大全、好词好句,大约不如让他打开自己的感觉,去听、去看、去触、去体会真实的生活。
比起让孩子阅读,大约不如你带着全然的专注去陪伴他,让他为你读一段故事。
比起让孩子用打卡来苦苦坚持,大约不如和他一起用心去聆听手指在琴键上舞动的妙音。
比起给孩子报一个美术兴趣班,大约不如与高山、海洋的亲密接触带给他更多艺术的启蒙。
别再屏蔽孩子的生活,把孩子拉入生活,感受生活吧!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习!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