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创资讯

想让孩子恨你,就当面毁掉他心爱的东西。

109

桑格格的抖店,

p>桑格格的抖店,

1

周末时,我带儿子在附近的小广场玩,快到午饭时间,正想喊儿子回家,却被一阵哭声吸引。

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站在一辆滑板车上,一边大哭一边抹泪。

不远处的爸爸,怒目圆睁,压低着嗓音对小男孩说:“你到底回不回去?”

听得出来,爸爸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怒气。

小男孩倔强地扬起头,带着哭腔喊:“我就不回,不回!”

爸爸和孩子对峙了几秒,一言不发,然后突然一个箭步上前,拎起小男孩往旁边一放。

我以为小男孩要挨揍,谁知爸爸转身抡起那辆滑板车,使劲往地上一砸,砸完不解气,还用脚使劲踩了几下。

小小滑板车经不起这一番凌虐,支架断了,轮子也滚到了一旁。

小男孩被吓傻了,愣了一会,待反应过来,扑上去捡起断掉的支架,哇的一声,哭得撕心裂肺。

听着孩子绝望的哭喊,爸爸的语气不再那么强硬:“破就破了,有什么好哭的,可以回家了吗?”

终于,小男孩不再反抗,乖乖地跟着爸爸回家了。

我也拉着儿子往回走,可是小男孩那歇斯底里的哭声和无助恐惧的泪眼,却像一个慢镜头,不断在我眼前回放。

也许那位爸爸认为,不过是一辆小小的滑板车而已,碎了就碎了,没什么大不了。

可他不知道,他砸的不是玩具车,而是孩子的心。

这世上有一种伤害,叫当面毁坏孩子心爱的东西。



2

用毁坏孩子心爱物品的方式来震慑孩子,让孩子屈服,方法简单见效快,很多父母用起来得心应手。

● 在脸书上拥有百万粉丝的台湾艺人王宥胜,曾因三岁的女儿不肯收拾玩具,当着女儿的面把玩具撕毁,还把照片贴在了网上,被网友怒怼“恐攻式教育”。



● 一位妈妈为了戒掉孩子的玩具瘾,不惜当着孩子的面把所有的玩具全部扔掉,女儿震惊之下,从此显得“宁静、满足”。

● 去年,一个男孩和朋友合资买了一双8000元的运动鞋,因洗鞋花了50元,和父母起了争执,父亲一气之下将鞋砸在地上损坏,儿子将父母告到了派出所……

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当孩子面破坏孩子的玩具,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2915个回答,每一条都很扎心:

网友@Hermes:

过年的压岁钱,妈妈答应我奥数竞赛一等奖就给我买个游戏机。 次年我利用周末时间奔走在各种奥数班之间,居然鬼使神差拿了一等奖,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游戏机。 我小心翼翼捧在手里,不忍心一粒灰尘落在上面,它就是我的世界。 有天中午爸爸回来,嫌我给他开门太慢,一把夺过游戏机狠狠摔在地上,又踩了几脚。 我哭了一个中午,有种辛苦大半年种庄稼,才要收成便被一把野火烧了灰的无力感。 都说自家人没有隔夜仇,不,有的,往后两年我没再跟我爸说过一句话。 然后我开始变得孤僻内向、畏畏缩缩、逆来顺受,过得特别压抑。

网友@石一:

因为小时候辛苦攒钱买的遥控车被妈妈砸碎,时至今日仍然心痛无比: 世界上少个不喜欢玩具车的成年人没关系,可是当年那个小男孩可怎么办啊。

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写下这些话的人,有多心酸。

我们看见的只是一地廉价的碎片,却看不见,那个瑟瑟发抖的孩子,内心也碎了一地。

多少孩子和父母的隔阂,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埋下了种子。

那些破碎的声音,无异于告诉孩子:你心爱的东西,不重要;你的快乐和悲伤,也不重要。

东西碎了可以再买,孩子的心碎了,却很难修补。

同时破碎的,还有孩子对你的信任、依赖,以及将来面对生活挫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3

朋友梅子跟我说起过一件事。

小时候妈妈的朋友送给她一个玩偶兔,她非常喜欢,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给小兔子办家家酒,搜集各种零碎布料给小兔做衣服。

有次测试考差了,妈妈一气之下,当着她的面,用剪刀把玩偶兔和那些好不容易缝好的小衣服,全部剪碎了。

妈妈的脸看起来很冷静,却是那么狰狞,她吓傻了,不敢求情,只能抱着一堆碎布片痛哭。

这件事后,她非常惧怕妈妈,一直到长大成人,跟妈妈的关系都生疏得有点冰冷。

多年后她有了自己的女儿,有一天,孩子因为玩弄手里的芭比娃娃不肯洗澡,她不知为何突然暴怒,抓起娃娃使劲往地上扔了下去。

女儿哇哇大哭,对她大喊:“坏妈妈,我恨你!”

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活成了母亲当年的样子,在女儿身上重蹈着母亲的覆辙。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作家桑格格曾在书里讲述过她童年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个经历:

八岁那年她捡回来一只流浪猫,是她最心爱的玩伴。

后来因学习成绩下滑,妈妈当着她的面,将小猫从阳台上扔了下去……

她捧着小猫一路哭到了学校,这件事后来间接造成她的抑郁。

一位匿名网友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被父母伤害的小猫,我们长大了,小猫还在,伤口还没好。”

当面毁坏孩子心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不过是一种暴力威胁:看啊,你不听我的,我就把你最在乎的东西毁掉!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情绪勒索”:以爱之名,通过要求、威胁、施压、打击、沉默、哭闹、自残等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罪恶、恐惧、挫折等感受。

情绪勒索的核心特征就是“威胁”:挑战被勒索者的安全感,威胁他失去其害怕失去的事物,使其顺从。

被威胁的孩子,何其可怜。

他或许从此学会隐忍,也或许会恨自己弱小,在心里种下暴力的种子,然后长成当年曾经痛恨的那个冷漠暴躁的父母。

4

每个人成长的世界里,总会有专属于那个年纪里最在意的东西,或许是一颗亮亮的珠子、一张小小的贴纸,甚至一片树叶、一块石头。

或许在父母眼里,它们微不足道,可以当成礼物随意送出,当成破烂任意扔掉,当成泄愤的工具随手砸碎。

可在孩子心里,那可能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安放情感的一方天地。

它给寂寞的孩子带来欢乐,给孤独的孩子带来慰籍,因为拥有心爱的东西,孩子的世界才得以完整。

***《狗十三》里,李玩的狗丢了,她撕心裂肺到处找狗的那一幕,把我看哭了。

所有人都认为,不过是丢了一条狗而已,可对李玩来说,像是失去了整个世界,即使再买回一模一样的,也再不是原来的狗了。



有个孩子曾经对我说过一段话:

“大人总是说:不就是个玩具吗?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好可惜的!

他们把我珍爱的东西弄丢了毁掉了,再买一个新的补偿,还要我快乐的接受这个新事物,假装之前的事情不存在。

为什么你认为的小事就一定要是我的小事,凭什么呀。”

是呀,凭什么呀。

也许在大人眼里,价格昂贵的物品才是有价值的,可是那些承载着孩子爱意的“破烂”,才是无价的。

那是孩子的一颗心,即使再小,也值得好好呵护。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逐渐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倔强、叛逆,甚至针锋相对如仇人一般。

有人感叹,为什么孩子油盐不进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为什么倾尽所有,也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可却没想过,孩子为何总是逃离,又曾背负过什么。

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却在等父母道歉。



演员黄磊在一次节目中,聊起“叛逆”的话题,他说:“为什么青春期都需要叛逆呢?我就没有啊。”

是因为他比较懂事吗?不,他说:“是因为我需要的尊重和爱,都已经在童年里得到了,所以不需要用叛逆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父母总爱说“都是为你好”,给予一切,决定一切,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期待中的样子。却唯独忘了给予接纳和尊重,而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

5

为人父母,是一场终身的修行,孩子成长的路上,种种“意外”总是猝不及防。

或许呕心沥血,孩子看似毫无长进;

或许苦口婆心,孩子仍然无动于衷;

或许殚精竭虑,结果却适得其反;

或许倾尽全力,却换来心生怨气。

我们沮丧、愤怒,甚至难堪、无助,但无论如何,摧毁孩子珍视的东西,绝不是爱的方式。

有人问:什么才是孩子该有的童年?

我最喜欢的回答是:给予足够的爱,和说“不”的权利,让他在自己的童年感受安全,感受充实。



早教专家林怡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说:“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

那个小小的玩具里,有着孩子大大的世界:是宝贵的童心,是最初的善良和淳朴。

爱是什么?

爱是付出和拥有,是给予和捍卫,是你喜欢所以我喜欢,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愿每个孩子的童年,都能不失所爱;愿每一份快乐,都被细心呵护。

标签: 毁掉 当面 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