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服装批发市场,徐州服装批发市场宣武
1.徐州宣武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服装、箱包、鞋帽、化妆品、小百货、小五金、精致日常生活用品及文化用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带动了各地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商贸城的建设。如1982年的浙江义乌、1987年的山东临沂,还有武汉汉正街、沈阳五爱、杭州四季青、上海七浦路等。
这些小商品的特点是生产点多面广、品种花样繁多、消费变化迅速、价值相对较低、推陈出新趋势很快,需要紧盯市场热点,把握市场供需节奏,干好了,快速赚大钱;一着不慎,也容易大亏。
这样的商品城,是应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出现的,一般是政府建设后,委托专业公司,通过摊位招租,市场化方式运营。
位于徐州市民主南路的宣武小商品批发市场(宣武商贸城)创建于1985年,占地近200亩,有营业摊位3000+个,经营服装、鞋帽、针织、百货、箱包、灯具、眼镜钟表、玩具、化妆品、电子电器、文体用品、厨卫用品、洗涤用品、床上用品、窗帘布艺、五金交电等17大类商品,1990年日均客流量已超过万人。
这个市场批零兼营,货源足、品种全、信息灵、价格廉、信誉好,辐射淮海地区上亿人口,当时是苏北地区规模较大、开设较早的小商品集散地。
大姐对宣武市场的服装、针织、鞋帽和布匹区域很熟悉,因为开裁缝店时,没少来这里采购和批发,第一桶金的女式脚蹬裤和男子太子裤,就是从这直接批发布料回去加工的。平时店里缝纫机、锁边机的一些机油、卷线、剪刀、粉笔等耗材配件,也是从这采购。
如果说裁缝店,是大姐进入市场的第一个踏板,见识了市场脉搏,体会到了赚钱机会的话,能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层次上,奋力前行,披棘斩棘,用双手圆梦,那是更大的挑战了,也是每一位创业者的梦想。
除了大姐自己捕捉到加工“特大肥小”定制服装的市场机会外,表姑奶那天在店门口闲坐,无意间听到做衣服的大胖子,和大姐的交谈、怂恿大姐到宣武市场租摊位。
老太太是个明白人,当场就支持大姐勇敢迈出一步,去宣武市场发展,把小小的裁缝事业开到徐州去。
后来,表姑奶怕大姐下不了决心,她晚上又拄着拐棍跟大姐透个底,说台湾的曹华照兄弟来信了,说他们的女婿已经去苏州开厂子了,知道你做裁缝,说可以请你帮着加工他们的工作服,作为对家乡人的报答。
两年前,八义集老街地主曹荫三的儿子曹华照从台湾来大陆探亲时,大陆这边只剩下一个姐姐和一个远房的小姑,也就是这位表姑奶。
表姑奶把1948年她代为妥善珍藏的曹家家谱、曹父诗集和家族日记,交还了曹华照。曹华照非常感动,执意要回报这位小姑,也特别感谢这些年,一直照料老人生活起居的我们家几位姐姐。
表姑奶没有接受任何的回报,我们当然更无功不受禄,婉拒了他们两口子的好意。曹华照临走前,留下话来,说今后只要有生活或资金上的需要,只要给他去信即可。
表姑奶奶的这个消息让大姐很惊喜,工作服加工量大、标准高,自己的这个裁缝店,根本承担不了,但这个消息,也为大姐打开了视野,市场上服装加工、销售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2.无心插柳柳成阴
说干就干,苗贵春节后回到徐州,下班之后就在宣武市场闲逛,一个月后接手了一个1.5米服装摊位,一年房租一万二。
摊位转让合同签订之后,大姐这边就带着徒弟,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两个徒弟在徐州,两个在老家,大姐两头跑。一开始,是加工一些定制的“特、大、肥、小”的服装,在宣武市场接下活,回到八义集做,几天往返一次。
进驻徐州宣武市场之后,大姐的视野开阔不少,虽然生意一开始并不好,没什么人气,但每天穿梭在热闹喧嚣、人流如织的市场内,还是能发现不少乡镇发现不了的商机。
宣武市场很大,服装市场的分工也很明确,比如中式服装上的盘扣、花式纽扣、刺绣等手工活的需求不少,费用也可观,比如盘扣,工序复杂一点,做成一个大概十几分钟,加工费就两三毛钱。一天闲着没事,可以加工二三十个,加工费就能赚十几块钱。
大姐开始入驻宣武市场服装摊位那段时间,比较清闲,就带着徒弟,做盘扣、纽扣和刺绣玩,起初是纯粹玩,后面她结合自己的领悟、经验和审美,设计了几种复杂的盘扣、纽扣,竟引起一些中间商的兴趣,让大姐多多加工,他们敞开收购,根据盘扣的复杂程度,一只加工费2-5毛不等。
大姐接了一些活回来,回到八集街,把这些活分给了同样做裁缝的姐妹们,还教会了我四婶子、五婶子她们,让农闲没事时,也做点手工,她定期收购在宣武市场卖。
别看盘扣这些生意不起眼,利润可不低,量大了,也能挣钱。大姐也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特大肥小”定制服装没接几件活,反倒是盘扣赚的钱,赚够了摊位的房租。
后来,大姐索性把半个铺面改成了各种盘扣的展示,然后接着买来各种服装杂志,根据服装款式的不同,琢磨各种与之相匹配的盘扣、纽扣、刺绣等镶嵌式手工活儿,自己研究明白了,再教给徒弟和老家的同行、亲戚,带动大家一起做。
91年年底的时候,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姐的盘扣铺子,在宣武市场服装区域,已经有点名气了,一些采购商、批发商慕名而来,有的是订货,有的是建议开发一些新奇、别致的款式。
大姐本来就爱动脑子,动手能力也强,一点就透,和他们合作很顺畅,而从盘扣铺子下发给老家人很多工单,也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致了。
比如我四婶,就专门做给老人祝寿的寿衣的盘扣,我五婶就做城里老头练功太极服的盘扣,熟能生巧后,做得又好又快,她们也能手把手,教一些邻居,闲着没事,一起做,在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家务农活不耽误,还能赚点小钱。
一批活做完了,我大姐收走,又给她们带来了盘扣材料,交代了下批活儿的注意事项。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3.带动大家一起赚钱
围绕春风裁缝店,形成了一批稳定给宣武市场供货的盘扣供货渠道,大姐也带动了老街一帮亲属赚点零花钱。
除了盘扣、制作纽扣、刺绣这些活,大姐还会把宣武市场的一些与服装加工、销售有关的信息和货品带回来,或者帮老街姐妹的采购需求带回去,循环往复,带动周围一些人一起接触外面的世界,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记得当时老街电***旁边有一户人家,两口子都是瘸子,一个是左腿不行、一个是右腿不行,相依为命,养了三个健康懂事、刻苦学习的女儿,生活很艰难,但有志气。
因为是外来户,所投奔的老街亲戚,日久天长,对他们一家的窘境,也逐渐不闻不问了,两人就在街里做做小生意,勉强度日,日子很紧巴,借住的是村里的老面屋,漏雨漏风,大女儿小学毕业就下学了。
大姐开裁缝店后,那户女的,大概叫云姐,就经常过来晃悠,想找点杂活干,但面子抹不开。她曾哭着说,自己不是要饭的,只是孩子饿的,走路都打晃,晕倒在了课堂上。
大姐理解她的难处,也小心维护着她的自尊,那会就把一些需要返工或修整的衣服,给她检查,让她帮着挑线头、缝纽扣,干点小活,工钱尽可能的多给,反正比在街里风吹日晒的强。
后来大姐带来盘扣的零活后,云姐正适合,一家都干了这个,大姐不在别人身上赚钱,更不赚她的钱,时不时的还要给她搭一些材料和路费。
两三年后,云姐一家成了盘扣的主力了,大姐看她两口子通过盘扣,“盘”出了新修缮的房子、供了二女儿上完初中,三女儿还上了大学,也十分欣慰。
后来云姐的老二、老三都比较有出息,特别是三女儿后面还专程回到老街,找到我们家,感谢我大姐春风化雨的帮助,让他们一家当年在不失尊严的同时,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为盘扣的活儿,大姐聚拢了一批姐妹、亲戚,帮着一起做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在一起一边干活交流、一边聊天解闷,形成了一种互助组织。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妇女扎堆的场合,自然就有了许多话题,亘古不变的当然是说媒、找对象,大概从那时起,大姐在带动周边人致富的同时,还不自觉走上了***说媒的道路。
(待续)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参考和传递资讯。
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123456】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